战略合作
农产品滞销?用这3个方法打造品牌,卖出高价
来源: | 作者:门店哥哥 | 发布时间: 2025-11-26 | 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近年来,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,但“丰产不丰收”的困境却屡屡上演。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农产品滞销事件较上年增长12%,超60%的农户面临“优质不优价”的难题。如何打破“种得好却卖不好”的怪圈?答案藏在品牌化的三个字里。通过精准定位、场景化营销与渠道创新,普通农产品也能蜕变为高附加值商品,让农户从“卖产品”升级为“卖品牌”。

 

一、精准定位:用“差异化”撕开市场缺口

在同质化严重的农产品市场中,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是破局关键。以山东烟台苹果为例,当地果农曾长期陷入“低价竞争”,直到某合作社提出“霜降后采摘”的差异化定位——通过延迟采收15天,使苹果糖度提升至16%以上,并注册“霜降红”商标,最终以每斤高出市场价3元的价格畅销北上广深。

操作核心:从“地理标志+产品特性”切入,挖掘产地环境(如海拔、土壤、气候)、工艺技术(如古法种植、有机认证)或文化故事(如非遗传承、助农情怀),形成“别人抄不走”的品牌记忆点。例如,云南普洱茶强调“百年古树+茶马古道文化”,新疆红枣突出“昼夜温差20℃+自然晾晒工艺”,这些标签让产品跳出“按斤卖”的初级市场。

 

二、场景化营销:让消费者“看得见、记得住、买得到”

传统农产品营销常陷入“自说自话”的误区,而场景化营销能将产品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绑定。2023年,陕西周至猕猴桃通过“家庭早餐搭配”“办公室下午茶”“节日伴手礼”三大场景设计,在短视频平台发起#猕猴桃的100种吃法#话题,播放量破5亿,带动线上销量增长200%。

落地策略

 视觉化呈现:拍摄“从果园到餐桌”的全流程短视频,展示采摘、分拣、包装细节,用“泥土气息”替代冰冷的产品参数;

 体验式互动:在社区、商超举办“试吃会+DIY活动”,如邀请消费者现场制作草莓酱、榨橙汁,增强参与感;

 情感化沟通:通过“农户故事”引发共鸣,例如直播镜头记录果农凌晨3点采摘蔬菜的场景,配文“为了这口新鲜,他们比太阳起得早”,这种真实感往往比华丽辞藻更有说服力。

 

三、渠道创新:打通“从田间到云端”的全链路

传统批发市场中间环节多、利润被层层挤压,而新渠道能大幅提升溢价空间。数据显示,2024年农产品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5800亿元,通过“产地直连消费者”模式,农户利润率平均提升30%-50%。

渠道组合建议

 线上:入驻抖音、拼多多“农特产馆”,与头部主播合作“助农专场”,同时搭建微信小程序商城,通过会员体系沉淀私域流量;

 线下:开设品牌体验店(如“XX农场直供店”),与高端餐饮、精品超市合作专柜,甚至跨界联名(如茶叶+文创、水果+烘焙);

 定制化服务:推出“企业团购礼盒”“家庭年卡配送”等B端业务,例如某大米品牌为互联网公司定制“员工福利米”,印上企业LOGO,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。

 

结语:品牌化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“生存题”

当消费者愿意为一杯奶茶支付30元时,为何优质农产品不能卖出高价?答案在于:品牌化程度决定产品的价值天花板。从“褚橙”用企业家IP打开市场,到“东北五常大米”通过溯源系统实现每袋溢价15元,无数案例证明:农产品的竞争早已不是“比价格”,而是“比品牌力”。

 

行动建议:中小农户可从“小而美”起步,先聚焦1-2款核心产品打造样板,再逐步复制模式;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则需建立标准化体系(如统一包装、质量分级、售后保障),让品牌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打破滞销困局,从打造品牌开始——让好产品被看见,让辛勤付出获得应有的回报。

(本文参考ai大数据制作,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出入,仅供参考)

招商哥14年实力,持续为您提供“融商、招商、扶商”入企定制落地服务!欢迎通过官网联系我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