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略合作
从“万物互联”到“万物智联”,AI硬件元年哪些品类在爆发?
来源: | 作者:门店哥哥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23 | 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戴在手指上的健康教练,能看懂世界的智能眼镜,听懂人话的扫地机器人,这些不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,而是2025年AI硬件元年的日常风景。

2025年已被业界公认为“AI硬件元年”。从云端落地终端,从概念走向实用,AI正在重塑我们身边每一个硬件产品。

全球科技与消费电子产业销售额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1.29万亿美元,其中新兴市场贡献了40%的增长动力。在这个转折点上,AI不再悬浮于云端,而是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细节。

 

01 市场爆发:AI硬体的三大转变

2025年AI硬件领域呈现出明显的三大趋势:潜在爆款诞生、用户规模扩张和竞争路线分化

相比早期AI Pin、Rabbit R1等产品的概念炒作,新一轮AI硬件爆发更注重真实用户体验和实用场景。

一批产品已突破“百万级出货量”的门槛,如Meta的Ray-Ban智能眼镜和Plaud.AI的录音卡片。这些成功案例表明,AI硬件正从小众极客走向大众日常。

瑞某微报告指出,2025年端侧AI硬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8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5%。NPU算力提升至32TOPS,端侧模型参数规模达到40亿级别,准确率高达95%,为硬件智能化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。

02 消费电子:传统品类的AI重生

传统消费电子品类在AI赋能下焕发新生。IDC预测,到2027年,AI PC将占据全球PC市场60%的份额。2025年末,AI PC在全球PC市场的占有率预计将达到31%,出货量达7780万台。

智能手机领域,端侧AI芯片已成为旗舰机型标配。折叠屏手机因AI分屏、多任务处理等功能,渗透率从2024年的5%跃升至15%。

2025年上半年,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2.6%。

传统终端上的AI落地呈现两种路径:手机和PC厂商正将智能体视为系统中枢,而可穿戴设备厂商则更关注多模协同。

例如,三星在S25系列中打通了30个本地应用和十余款第三方应用,让其AI助手Bixby有更强的跨应用执行能力。

03 新兴硬件:细分场景的精准挖掘

与传统品类升级并行的是新兴AI原生硬件的崛起。这些产品不求全能,而是专注解决特定场景的刚需。

Oura Ring Gen 4 Horizon智能戒指堪称隐形冠军,累计出货超250万枚。它不仅是睡眠追踪设备,更是私人健康教练,能通过自然语言问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。

Plaud Note X1录音卡片则改写了会议记录的打开方式。这款售价129美元的产品已交付超30万台,年化收入突破1亿美元。它支持GPT-4o实时转录和一键摘要,60分钟语音可秒变“脑图”。

智能眼镜市场正上演“百镜大战”,挤满了Meta、谷歌、阿里、字节等大厂以及Rokid、雷鸟等新兴品牌。Ray-Ban Meta智能眼镜已售出超过200万台,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增长两倍。

04 智能家居:从响应到主动的服务

家居AI设备正从“智能响应”向“主动服务”演进。这些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,而是融合成主动感知+多设备联动的家庭大脑。

Ring Battery Doorbell Plus门铃通过AI算法区分快递、外卖和动物,一旦检测到异常情况会自动录像并生成事件摘要。

Roborock S8 MaxV Ultra扫地机器人则能听懂自然语言指令,用户只需说“去沙发底下扫一下”,它就能自动定位并清洁相应区域。其Reactive AI 2.0技术可识别73种障碍物,包括宠物粪便并能主动绕行。

中国AI硬件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。据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报告,2025年中国AI硬件(不含手机和汽车)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.1万亿元。智能家居产品持续普及,智能安防、家庭娱乐等细分市场规模达到370亿元。

05 交互革命:从“执行命令”到“理解意图”

AI硬件重塑了人机交互的边界。这些设备共同特点是:不再依赖传统的APP生态,而是通过自然语言与用户交互,通过AI理解用户意图并执行任务。

“无感交互成为新一代AI硬件的核心特征,”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,“它们不再只是数据采集工具,而是具备‘感知-决策-执行’的闭环能力,能主动替用户省脑、省力、省判断。”

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硬件算力的飞速提升。高通骁龙8 Gen 3的AI算力达到45 TOPS,联发科天玑9300的AI性能提升至50 TOPS,为端侧AI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
06 挑战与展望:AI硬件的未来之路

尽管前景广阔,AI硬件发展仍面临挑战。XREAL创始人徐驰坦言:“现在的AI眼镜更像是一个5岁小孩的智商,还没有让消费者每天持续佩戴的黏性。” 如何提升实用性和用户体验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
行业竞争焦点正从“硬件参数比拼”转向“软硬协同”的生态构建。头部企业通过操作系统、云服务提升用户粘性,如华为鸿蒙OS装机量突破5亿台,实现跨终端智能协同。

未来五年,中国AI硬件产业有望保持15%-18%的年均复合增长率。从投资角度看,AI算力需求推动芯片升级,关注SoC、存储、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值得关注。

 

AI硬件归根到底还是一场硬件创业,需要同时整合供应链、软件、算法和场景四大要素。在2025年这个分水岭上,成功者将是那些把复杂留给自己,把简单留给用户的企业

未来三年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的硬件参数比拼,而是操作系统、云服务和跨场景互联体验的综合生态竞争。只有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技术趋势、持续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,才能在新周期中脱颖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