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略合作
传统产业如何 “老树发新芽”?辽阳铝加工产业集群的招商启示
来源: | 作者:门店哥哥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23 | 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当传统铝加工还被贴上 “高能耗、低附加值、产能过剩” 的标签时,辽宁辽阳的铝加工产业集群已悄然实现蜕变:2024 年产值突破 680 亿元,高端产品占比从 15% 跃升至 42%,数字化车间覆盖率达 37%,吸引 12 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。作为拥有 70 余年铝加工历史的老工业基地,辽阳的实践为传统产业 “老树发新芽” 提供了鲜活样本,更暗藏着精准招商的底层逻辑。

一、破局传统困境:辽阳铝加工的转型实践

传统铝加工产业曾深陷 “同质化竞争、资源依赖、利润微薄” 的三重困境。2020 年,辽阳铝加工产业产值增速仅 1.2%,规上企业中半数利润率不足 3%。为打破僵局,当地以 “数字赋能、链条延伸、绿色转型” 为抓手,开启产业升级之路。


技术赋能重构生产体系是转型的核心突破口。辽阳推动龙头企业牵头搭建 “铝加工工业互联网平台”,接入设备 2.3 万台(套),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。忠旺集团建成的智能化挤压生产线,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工艺参数,使产品合格率从 92% 提升至 98.5%,单位能耗下降 18%,生产效率提高 30%。中小企业则借助平台的共享算力与技术服务,完成数字化改造的成本降低 40%,目前已有 56 家企业实现 “机器换人”。


链条延伸打开价值空间成为关键路径。过去辽阳铝加工以原铝、型材等初级产品为主,附加值极低。如今通过 “延链补链强链”,形成从铝合金新材料研发、高端型材加工到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。辽宁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落地后,将本地铝型材加工为高铁车体结构件,产品附加值提升 3 倍以上;针对新能源市场,集群内企业开发的动力电池铝壳材料,已供应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,2024 年相关产值突破 80 亿元。


绿色转型筑牢发展根基提供重要支撑。辽阳推行 “铝液直供” 模式,减少重熔环节能耗,年节约标准煤 12 万吨;推动企业采用再生铝原料,目前再生铝使用率达 35%,较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。辽宁宏桥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的光伏供电系统与余热回收装置,使企业绿电使用率达 28%,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,带动集群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 22%。

二、招商启示:传统产业升级的 “辽阳方法论”

辽阳铝加工产业集群的崛起,并非偶然,其背后的招商与培育逻辑,为各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三大启示。

精准锚定 “技术缺口”,实现靶向招商是首要策略。传统产业转型的核心瓶颈在技术,辽阳聚焦高端材料研发、智能装备制造等关键缺口,组建 “技术需求清单 + 全球专家库 + 企业对接平台” 的招商体系。针对航空航天用铝合金材料难题,引进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,成功突破 7050 铝合金板材制备技术,随后吸引 3 家航空零部件企业落地,形成 “技术突破 - 企业集聚 - 产业升级” 的良性循环。这种 “以技术补短板、以项目强链条” 的模式,让招商更具针对性。


构建 “生态化服务”,降低转型门槛是重要支撑。中小企业是传统产业的主体,但转型资金不足、技术能力薄弱。辽阳搭建 “政府 + 龙头企业 + 金融机构” 的服务生态:设立 10 亿元产业转型基金,为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 30% 的补贴;由忠旺集团开放共享其检测实验室与智能生产线,降低中小企业技术投入成本;联合银行推出 “数字信用贷”,依据企业生产数据授信,已为 23 家企业发放贷款超 5 亿元。完善的服务生态,让中小企业敢于转型、善于转型。


紧扣 “政策红利”,联动产业布局是关键保障。传统产业转型需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。辽阳抓住东北振兴、智能制造试点等政策机遇,将铝加工产业纳入全省 “先进材料产业集群” 重点培育,争取到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等政策支持。同时,紧盯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等新兴市场需求,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,使产业发展始终与市场趋势同步。政策的精准发力,为产业转型注入了持续动力。


从 “低效粗放” 到 “高端智能”,辽阳铝加工产业的蜕变,印证了传统产业并非 “夕阳产业”,只要找准技术突破口、搭建完善服务生态、紧跟市场趋势,就能实现 “老树发新芽”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样的传统产业转型高地,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;对于地方政府而言,辽阳的招商方法论,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蓝本。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,更多 “辽阳式” 的产业集群正在崛起,传统产业的黄金时代,仍在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