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略合作
实体门店有最核心的两个难题

 

整个社会消费发展的趋势,正在从工业时代的以产品为中心,向信息时代的以人为中心转变。过去我们从上到下的消费链路,都是以产品为中心,现状是单纯的依靠产品的差价来获利越来越难。而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模式,是从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需求转变的。所以类似“车友会”、“宝妈群”这样以相同兴趣爱好而集结的不断细分市场的各种“社群”,从大而全向小而美的转变,充分利用线上技术与线下场景结合的商业模式,才是未来。

 

1)城市消费业态升级:20年以前,我们的城市街道门店,是多业态的,各种各样都可以生存(服装、饰品、餐饮、住宿、通讯产品、建材五金、干洗店、理发、大排档等等)。随着城市规划升级,业态就会跟着调整,市中心有些业态就生存不了,必须外移。我们就会发现,有些地段,除了银行、眼镜、医疗、黄金珠宝等少数行业外,其他都很难存在了。比如重餐饮,现在很多大城市就有很多的限制,不能在居民楼下面;大排档、地摊等也因为市容原因,不复存在。轻餐饮,没油烟,只能水煮,也是一种选择。

 

这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潮流,分区域、分层次的消费是必然的。

 

而关于在非主商圈的门店业态选择,其实也有一些业态可以参考。比如:一条街上有没有独立门面的、长期经营的彩票店,彩票销售属于慈善事业,所以不用营业执照,也不用交税费,一般在8%左右的销售返佣。如果十来平方米的彩票店都活不下去,说明自然流量对于一家30平米的店连2个人都养不活。那么一些低端的,依靠自然流量的传统业态,就很难生存。有彩票店的街道,基本什么业态都可以试试。

 

2)综合竞争影响业态:因为大型超市、新建商业综合体、网络购物的影响,服装、通讯等行业的街边门店越来越少,所以餐饮就是为数不多的选择。炒菜难度大,火锅就是很好的选择。比如郑州,就有8000多家火锅店。业态减少,同业竞争数量急剧增加,生意难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。

 

所以实体店老板感叹,没啥生意好做,很难赚钱。因为业态少了、项目少了、出路也就少了。

 

2)消费趋势:个性化需求增加,体验感需求增加,参与感需求增加,会催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。把握住这些需求变化,实体门店仍然是可以继续发展的。比如:喜茶,瑞幸,皇太吉煎饼、雕爷牛腩,沉浸式餐厅,都是新的尝试。当然这样的店,对于夫妻老婆店来说,要求太高,因为对经营者互联网思维、创意、创新的要求很高。